初夏时节,我随中国服务文化采风团走进绿色太行山,感悟乡情民俗,品味红色文化,走访知名企业,拜见劳动模范。短短一天时间,让我赚得盆满钵溢。 中国服务文化的创始人陈步峰,著名文化学者陈平,知名企业家邢小兰,著名书法家王东生等“腕”级重量人物悉数到场,让朋友欢畅淋漓,使太行更富生机。 我们的第一站是邢台市邢州梅花枣仁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令我没想到的是领军人物竟然是一位小女子。起初我顿生疑心,只以为,女流之辈何能撑起如此伟业?其实是我错了。之后的交流交谈中,这位叫做李妍的女子,着实不简单。她的创意、她的理念、她的胸怀、她的志向、她的目标让我为之一震。我是不轻意恭维人的,听了李妍的讲述,我也说了三句话:定位准确,前景可观,效益颇丰。话语出口,引来一片掌声。这时,北京的朋友邢小兰带来官方声音:关注民生、倡导健康、服务大众,变废为宝。虽说话语不多,但却掷地有声。听带队人介绍说,由邢小兰总经理领导的北京碧虚文化有限公司,在数据化建设、品牌策划以及空间再造方面也是颇有成效。她的建议也令在场人为之喝彩。 一顿极具山乡特色的午餐之后,采风团告别为“邢州梅花枣仁”的研发而日夜奔波的团队,驱车抗大纪念馆。随行人员介绍说,抗大纪念馆坐落在邢台县前南峪村,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敌后总校所在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该馆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居高临下,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由青石砌成,显得格外质朴、庄重。该馆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建造,总投资约250万元,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工程于1997年奠基,于1999年4月30日竣工,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抗大专题陈列馆。 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辗转迁址到河北邢台,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何长工及抗大学员生活、学习、战斗的峥嵘岁月。抗大纪念馆陈列着自抗大1936年建立到新中国成立14年的建校史和艰苦卓绝的战斗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置身抗大纪念馆内,观赏着件件珍贵的文物,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营养会潜移默化地洗涤着人们的灵魂,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抗大精神会自然而然地浸染着人们的心灵。这里已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亲笔题写的“国防教育基地”的匾牌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
在纪念馆馆长杨树以及讲解员陪同下,采风团成员逐一参观聆听了抗大的创办过程和走过的峥嵘岁月。展馆内的大量文物图片真实再现了抗大学员当年学习与战斗的场景,和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
沿山间小路拾阶而上,是绿树掩映之中的抗大校首长旧居等遗址。其脚下楼房林立的村民新居,彰显了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馆长杨树介绍说,这里不仅是红色教育基地,还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更是集体经济的一面旗帜。 宏伟壮丽的抗大陈列馆与花果飘香的前南峪生态经济沟试验区交相辉映,使得这块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更加亮丽迷人。 党和政府对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进行了妥善保管和维修,1986年6月(抗大建校50周年),投资32万元,修建了抗大纪念碑。纪念碑肃穆地矗立在前南峪村口,碑上刻有胡耀邦、徐向前、何长工的亲笔题词。抗大陈列馆设在纪念碑对面的南山坡上,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在纪念碑前设有面积3000平方米的广场,供参观者瞻仰和举行集体活动。这里保留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彭德怀、吕正操和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旧居以及电台、图书馆、总机房等旧址。1995年,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里,曾锻造出一批批民族精英,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播向长城内外,撒遍大江南北。走进这静寂的小山村,追寻英烈的足迹,依然可以感受到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精神。 匆匆的脚步,细细的品味。虽说抗大历史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它那不朽的精神,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却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气壮山河的抗大校歌永远荡漾在人们心底。参观结束后,陈步峰教授将自己的服务文化专著赠送给纪念馆。书法家王东生将自己的墨宝“革命熔炉”也现场赠送给纪念馆。 采风团一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抗大纪念馆,来到了素有“太行明珠”之称的前南峪。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小山村了。 这里山水灵秀,气候宜人。植被覆盖率达94.6%,林木覆盖率达90.7%。在这里你可以亲口品尝异国他乡的果实,更能亲身体会在绿色海洋里回归自然的无限乐趣。 漫步在绿树掩映、鲜花绿草包裹的林荫小道上,板栗树千姿百态,苹果树、酸枣树满山遍野。还有那迷人的红果树,橡子树以及叫上名、叫不上名的奇花野草,构成一幅幅和谐、优美的动人画卷。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睡梦里,忘却了尘世间的忧愁、烦恼,熨平了一颗颗或激动或浮躁的心灵。 而正当采风团成员尽兴欣赏美景时,不知谁喊了一声:老书记来了!只见一位面黑体瘦的老人向我们慢步走来,并一一握手。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前南峪村第一书记郭成志。
1977年7月,37岁的郭成志当选为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后,一心一意带领乡亲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奔波。他开山育林,种植果树,引水上山,给村民带来了绿色希望。改革开放后,他开工厂、办公司发展经济。如今的前南峪,不仅早已走上致富之路,而且已经成为文明、绿色、生态,富甲一方的小康村。憨厚朴实的郭成志说了一句话:为党增光,为民造福。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鼓掌叫好!这时,陈步峰教授走上前去,与老书记握手攀谈。陈教授高度评价了老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气节;真心实意为家乡父老操心的情怀;不畏艰难带领村民致富的气派,并叮嘱在场所有同志,一定要把老书记的事迹宣传出去,一定要把老党员的精神弘扬、传承下去。
采风活动结束了,但我的心却很难平静下来。专家学者的支招,红色基地的熏染,企业家的风采,劳动者的典范……深深印在我心里,浮现在眼前。如果有机会,我定会重访前南峪,再走抗大路,还寻酸枣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