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起央行宣布存款保险制度正式施行,开启了利率市场化的大门。2015年5月11日起央行降息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2015年8月26日起央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利率市场定价逐步放开。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第五次降准降息,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此,利率市场化全面放开。一直以来,农信机构比大银行更加依赖存贷利差,由于自身规模小、底子薄,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的挑战更是不容小觑,如果不采取措施主动应对,必将在整个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为名符其实的金融“弱势群体”,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那么目前我们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 一是存款严重流失。由于农信机构深入基层农村,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市场反应灵敏度低,单一的产品营销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金融环境,势必造成农村市场被瓜分、高端客户流失的局面。农信机构存款利率上浮固然有一定的吸储优势,但随着2015年存款基准利率的5次下调,股市的异常火热,支付宝等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机构崛起,同行理财产品、基金、贵金属投资持续走俏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农信机构并没有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设计相应产品,势必成为业务拓展的短板。反观其他商业银行,他们不但拥有响亮的“银行”品牌和成熟的管理体制吸引和维护客户,而且可通过高收益理财产品灵活地绕过政策限制,变相获取优质客户的存款,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因此,必然会造成农信机构存款的大量流失。 二是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直接冲击农信机构的盈利模式。目前,农信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占比极少。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京东、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向农村延伸和业务拓展,市场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农信机构的吸储成本在上升,而贷款利率正逐步降低,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已成为必然,最终导致盈利能力下降,这将使我们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 三是利率波动频繁,管理风险加大。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使得农信机构不但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同时还会增加利率风险,使得流动性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更加艰难。如果对利率管理不到位,甚至会出现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低的负收益现象。目前,农信机构缺乏定价管理的量化基础,定价管理技术落后,自主定价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针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应对? 一是加快网点转型,提升服务水平。古人云: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要想保住已有的战果,农信机构必须立足现状,寻求改变。首先,对网点形象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硬件设施建设,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展示信合实力;其次,加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对员工进行培训,强化客户服务意识,细化客户服务工作,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积极做好客户维护、回访工作,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再者,丰富存款产品类型,灵活利率定价。各农信机构应按照差别化原则,灵活利率定价,改变“一浮到顶”的粗浅做法,依据客户需求实行差别化浮动利率,对优质客户实行优惠利率,以持续培育忠诚客户。 二是拓宽收入渠道,提高管理水平。应对存贷利差收窄,农信机构应努力做好两点:一方面在吸纳存款方面做到开源节流:开源即加快盈利模式转型,拓宽收入渠道,借势进行业务转型,结合实情设计开发符合区域经济特色的中间业务品种,不断优化盈利结构,提高收益水平;节流即改革“一浮到顶”的粗放式吸储方式,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充分调配闲置资金,使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在信贷方面做到提高管理水平,保证资产质量,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灵活经营”的优势,提高信贷服务质量,简化办贷程序,增强客户满意度,以“服务”争取优质客户,同时要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保证信贷资产质量。 三是建立内控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农信机构在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必须正视挑战,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一方面要建立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农信机构要正确认识利率风险的存在,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转变传统的定势思维,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制,高效防范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培养利率管理型人才。农信机构应加强利率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和引入,加强利率定价的市场调研和应用,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