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多数农村信用联社在信贷业务经营上,普遍采用“规模效益型”经营模式,重视靠扩大贷款增长规模,来缩小不良贷款占比和风险,缺乏利用“管理效益型”模式,来加大不良贷款的预防和清收的管理力度,致使不良贷款年年清年年增的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影响着信贷资金效益的提高和质量的飞跃。本文就加强信贷管理和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谈些认识和看法。 一、科学把握贷款经营模式,是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的保证 说到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问题,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在管理实践中科学的利用。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内涵和外延,从理论上讲,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涵效益型”或称为“规模效益型”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确定贷款投向和发放贷款,承担国家经济结构调控职能,同时通过进行经营管理,实现内部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另一种是“外延效益型”或称为“管理效益型”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是通过扩大再生产来达到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效益率增长,就是在投放贷款使用过程中,通过强化管理,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贷款投入产出率获得效益。这两种模式,需要在经营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经济态势,酌情选择和合理使用。 二、追求适度的规模效益,是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 目前,我国多数农村信用联社仍实行“规模效益型”经营模式,来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促进联社自身发展。这种经营模式,是由我国现实经济决定的。因为,按照经济决定金融,生产决定流通的理论,金融政策及业务必须从属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尽快发展经济,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决策。而金融服务于经济,相应采取“规模效益型”模式,支持经济发展,这是信贷资金的政策性所决定的。再说,经济与金融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又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了,社会效益提高了,反过来又促进金融事业的发展。所以,采取“规模效益型”模式,在当前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从哲学角度看,信贷资金效益与信贷资金规模是质量与数理的关系,信贷资金效益从质的方面反映了一定时期贷款使用的数量。没有一定的贷款规模,就没有相应的贷款效益,因为质必须以量为基础,并通过一定的量才能体现出来,没有一定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从信贷资金使用上看,只有增加贷款投入,才有贷款效益可言,若无贷款投入,贷款效益就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所以从联社内部来讲,只有努力壮大资金实力,不断增大贷款规模,才能不断增加联社内部收入,提高内部经济效益。从联社外部来说,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必须积聚一定的经济增长总量,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没有一定的规模速度,就不会有相应的经济效益。投入量大,经济发展就快,社会效益就好。所以我国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巨额增加,使我国成了富裕昌盛的国家。所以说,追求适度的规模效益,是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 三、努力提高贷款管理效益,是确保实现贷款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产生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要具有一定的贷款规模。那么,是不是有了贷款规模,就一定能产生经济效益?回答是:不一定。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实例都说明,贷款规模大,不一定能带来贷款效益好。为什么?笔者认为,这也正是质量与数理关系的辩证反映。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任何事物的质都有其数量界限,这个界限就是度,如果超出了度的范围,量变就会引起质变。而量变和质变又有前进性和倒退性两种情形,这是由于不同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各有其特点,才决定量变和质变的多样性及特殊性。有的企业贷款数量大而效益低,甚至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这正是倒闭性质变的表现。这是由于贷款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因企业或贷户素质低、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差,或者遇上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所致。从而使贷款形成风险和不良,影响贷款收益的按期实现。于是尽管贷款规模大,也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相反,贷款风险和不良贷款越大,其效益相应也就越低。笔者曾对部分县级联社信贷人员搞过调查,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一是实行粗放经营,对贷款项目缺乏科学考察评估,只看当前,不顾长远,盲目决策;二是注重大额投放,其目的是减少信贷员收贷收息工作量,结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无力偿还贷款,形成集中性风险;三是信贷员作风漂浮,缺乏对客户的贷款经常跟踪监控,没有帮助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及时采取风险化解措施等。从中可看出,贷款风险性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评估审批时确定的各项经济指标,是属于主观性的东西,能否实现,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贷款风险是可以预防和克服的。如果我们能把贷款的风险性解决在萌芽或扩大之前,这些贷款就能够顺利实现预期效益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寻求贷款规模增长的同时,必须注重贷款使用的质量,加强贷款使用管理,努力提高贷款管理效益,实现贷款质的飞跃,这是我们确保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环节。 四、贷款规模效益与管理效益紧密结合,同步增长,是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现实选择 (一)贷款规模效益与管理效益必须紧密结合。因为,贷款使用效益是规模效益与管理效益的统一。贷款的规模效益与管理效益缺一不可,二者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实现贷款使用效益的目标,离开了外延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只能局限在既定的空间,无法突破这个范围;如果离开了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会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其次,贷款规模效益与管理效益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定的贷款规模是管理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为管理效益的实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只有通过优化贷款使用管理,坚持贷款的安全性、周转性和效益性,才能产出多、收益高。否则,管理效益不高,势必导致贷款有规模而无效益。因此,只有坚持贷款规模效益与管理效益紧密结合,才能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贷款规模效益与管理效益必须同步增长。如果贷款规模增长超越管理,而管理水平跟不上,内涵扩大再生产就不能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相适应,贷款规模给管理带来的空间就会留下许多空白。这不仅使贷款管理效益不会提高,而且使贷款的规模效益也难以提高。如果贷款规模落后于管理,不能满足现实管理水平的发展需求,外延扩大再生产也就不能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相适应,即使贷款的管理效益再高,而管理效益仍然不高,这样不利于社会经济全面提高。因此,坚持贷款规模效益与管理效益同步增长,是提高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和联社效益的根本要求。 (三)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努力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管理能力。为解决联社当前贷款规模大、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问题,全员要增强经营意识,强化内部全面科学管理。在贷款规模管理上,要抓适度,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调整信贷结构,实现联社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在贷款选择上,要向“三农”经济项目倾斜,抓以经济效益确定贷款投向和投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信贷人员素质上,要抓力度,加强专业管理技术培训;在盘活存量及提高收息率等方面,要抓广度,做到多措并举;在信贷规范程序上,要抓深度,努力完善决策、执行、监控制度,改善内部经营管理,要坚决打破工资分配仍吃“大锅饭”,把责权利与效益真正挂起钩来,以真正调动联社员工自觉抓效益的积极性。同时,要把资金管理贯穿到企业经营全过程,切实把资金周转和资金损失同企业贷款规模挂起钩来,以提高企业重视资金效益的自觉性,使企业和联社共同管好用活信贷资金,不断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