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载风雨兼程、70载波澜壮阔。沧州农信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厚植城乡沃土,在奋力谱写与狮城经济共生共荣、与时代同频共振华美乐章的同时,已发展成为服务沧州的金融主力军,是全市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区域最广、存贷款规模最大、普惠金融贡献度最高的金融机构,向着“六小”现代金融企业目标阔步前行,书写了沧州金融史上壮丽篇章。 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开基创业史。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新的借贷制度,组织与调剂农村资金、打击高利贷活动、支持农业生产,20世纪50年代初沧州辖内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河间六区东沙窝村建立。自此,沧州农信开启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1957年实现全市“一乡一社”,1984年底各县(市)成立县级联社,管理体制也先后经历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行代管等历史变迁,1996年“行社脱钩”成为农信改革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99至2000年,按照省市政府统一安排,辖内县级联社接收了当地基金会,归并县域城市信用社,为维护地方金融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鉴于“行社脱钩”后在经营管理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经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批准,2000年2月华北第一家地市级联社--沧州市联社成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运作模式,在全市农信系统推进用人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规章制度、全员营销、内控监督、质量考核四大体系,以及机构整合、等级管理等为手段的管理机制,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实现盈余2268万元,在全省地市级同行业中率先摘掉多年亏损的帽子。 顺势而为、锐意进取的改革奋进史。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交由地方政府管理,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燎原之火由此点燃。2005年6月省联社挂牌成立后,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发展、强化服务、防控风险,自此沧州农信走上改革发展的快车道。沧州农信全面撤销基层乡镇信用社法人资格,顺利完成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工作,并在县级联社建立起“三会一层”法人治理架构。2009年完成全市农信央行票据兑付工作,有效化解了基层农信沉重的历史包袱。按照股份制改革方向,确定产权改革模式,2008年7月全省农信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沧州融信农商银行挂牌开业,同年全省农信第二家农村合作银行--南皮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开业,成为我省农信改革的“先行者”。现14家县级机构中,3家机构已改制成立农村商业银行,8家机构完成股份制改革。2015年12月,沧州市联社依法解散,组建为审计中心,指导和推动14家行社在做小做散、风险防控等领域走在全省农信系统前列。一组数据对比,诠释了省联社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沧州农信较2005年末各项存款增长5.62倍,各项贷款增长6.09倍,缴纳税金增长14.77倍。 永葆初心、勇担使命的普惠金融史。春华秋实70载,沧州农信始终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定位,用实际行动诠释“因农而生、向农而兴”的农信情怀。2000年,沧州农信创新开展了以“双摸底”、信贷营销和“三信创建”三大工程为依托的小额农贷工程,培育了全员服务“三农”、扎根县域的“基因优势”,为未来经营发展打牢了基础。按照省联社统一安排,2016年沧州审计中心启动“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并逐步将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客户纳入“双基”共建工作范围,进一步拓展“双基”客户内涵与外延,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2021年8月,省联社与沧州市政府签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合作,助力沧州全面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截至2022年3月末,“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覆盖全市5560个行政村,建档56.13万户,评定信用乡镇24个、信用村1871个、信用户44.86万户,用信余额208.57亿元,努力做强做优乡村振兴的主办银行。同时,指导辖内农信社认真贯彻落实省联社小额信贷改革指导意见,结合“六个机制”要求,成立118个小贷中心及分中心,持续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优化激励考核机制,完善尽职免责制度,全方位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落实好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稳步扩大首贷户、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规模,全力纾困助企。充分发挥金融驱动优势,加大制造业尤其是县域主导产业扶持力度,加强营销对接和服务保障,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2022年3月末,全市农信社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39万户、余额604.95亿元。 精准扶贫、情系民生的家国情怀史。多年来,沧州农信在扎根城乡、做好金融服务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用金融实践诠释了沧州农信社会责任的知行合一。为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资金难题,2001年沧州农信就推出了助学贷款,5年间发放助学贷款1255万元、帮助1890名学子圆了大学梦。2003年该做法被省教育厅借鉴,出台《河北省助学贷款实施办法》,生源地贷款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沧州审计中心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省联社党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包干乡镇111个、自然村350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3451户,实现政策知晓率、评级率和三级金融服务网络推荐放贷率三个100%,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729万元、产业扶贫贷款2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占全市金融机构总额的44.34%,为全市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撑。自2016年以来,审计中心驻海兴县赵高村工作队落实政策要求,积极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202人全部实现脱贫,2021年人均收入较2015年增幅217%。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沧州农信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捐款捐物189.5万元,累计为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本金14.25亿元,为全市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农信力量。同时,沧州农信年度纳税总额逐年攀升,自2005年省联社成立以来累计纳税37.01亿元,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沧州做出积极贡献。 强化创新、做优服务的金融惠民史。坚持科技兴社战略,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2000年沧州农信开通全国电子汇兑业务,2001年11月全辖502个营业网点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和通存通兑,开创了河北农信系统联网的先河。依托综合业务系统平台,开办了代收水电费、电话费、手机费、烟草款、国地税,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十余种中间业务。2004年12月成功发行河北农信系统首张信通卡,并于2006年加入中国银联,开通POS跨行收单和企业财务POS业务。2008年,省联社借鉴开发了“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信通卡”,并将“96369”升级为全省农信客服中心。2010年以来,省联社陆续开通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服务渠道,创新推出“e”系列产品,着力为客户提供快捷、安全、贴心的金融服务。引入场景金融建设,打造开放场景新生态,上线银校通、银医通、燃气通等78个场景项目,实现民生缴费、交通出行、生活消费等业务场景全覆盖,服务客户33.62万户。截至目前,辖内农信社移动金融客户突破300万户,手机银行活跃星级客户占比、ETC签约户数均居全省农信系统首位。自觉把强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作为系统工程,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上精准发力,建设助农服务点1657个(其中: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综合体104个),布放自助机具719台,发放乡村振兴卡16.93万张,将金融服务网络向基层延伸,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党建引领、赓续奋进的红色金融史。70年来,无论管理体制如何变迁,沧州农信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心向党守初心、一心干事担使命,全力以赴把党的农村金融事业推向前进。2000年6月,沧州市联社党委成立,对县级机构党委实行垂直管理。2009年省联社成立系统党委,实现了党对全省农信系统的集中统一领导。2016年末,沧州审计中心党委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和纪委机构,进一步加强了沧州农信系统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组织建设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推动县级机构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章程,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沧州审计中心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压实“两个责任”,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利用三年时间开展“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和网点党员全覆盖,建成标准化党支部113个,持续推进党的建设与经营发展深度融合。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总体工作布局,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持续推进案防合规建设和作风纪律建设,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全市农信高质量发展。 栉风沐雨七十载,风华正茂再启航。沧州审计中心将以河北农信70年为新起点,对标省联社五年发展规划,将“全域授信、全民授信”作为支农支小战略重心,大力推动“人才强社”战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更大格局、更大担当,奋力推进沧州农信基业长青、行稳致远,全力打造“六小”现代金融企业,以高质量转型发展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